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溫度

給今天下的註解就是兩個字「溫度」

第一個溫度--手工色沙的溫度

超久別的和國中朋友畢業後首次面對面重逢 (?
約定好各自準備一個「一種感覺」的交換禮物
收到一罐以清大術語(?) 應該會稱作「手工色沙」或「心豆瓶」的小驚喜
驚喜的點完全在於不同時空居然可以遇見高度相似性的小物(?)
傳遞溫暖的心豆瓶 (我還是習慣這樣稱呼它XD) 頓時又多了一種驚喜和聯繫的感覺XD

第二個溫度--推一把的溫度

手扶梯搭久了其實也不覺得手扶梯的速度有什麼問題
在北車M4出口,有個老婆婆拄著拐杖要搭手扶梯上樓
因為手扶梯的速度太快了,拐杖才剛和手扶梯的踏階接觸便開始向上移動
完全無法利用柺杖支撐身體移動步伐。我愣在後面很久 
(因為一開始我一直沒有看出問題點在哪,只覺得為何她一直重複的拿著拐杖在踏階上蜻蜓點水) 
突然間有個下樓方向的小姐上前去
搭著老婆婆的肩,一個瞬間,推一把
老婆婆終於踏上手扶梯了!!!! (老實說那個瞬間有點迅速我當下還沒意識過來)
然後那位小姐再快速的逆著手扶梯回到平面,重點
她是韓國人!是觀光客!!!!!

天啊,我一個台灣人就這樣呆愣在那邊看著韓國人幫台灣阿嬤的忙嗎嗎嗎嗎嗎

第三個溫度--產品與商品、設計、理論和「美」

其實這才是今天的重點:實踐工設展與當代藝術館之旅

工設展主要分成兩個展區
底下樓層的創作基礎 和 樓上樓層的產品設計
一樣是在「研究材料」
design的角度,材料的選擇會和想要呈現出來的「溫度」有關
想要用什麼樣的材質去呈現想要的質感、因為想要做出什麼樣的質感而選擇什麼樣的材料
但從science的角度,材料的選擇和 process→structure→properties→performance 有關
材料科學的研究材料,是在找出材料間的通則 ( e.g. metal, ceramics, polymers )
所以以後我如果因為什麼樣的目的需要找適合的材料,我就可以從已知的concept找出對應的material
工業設計的研究材料,卻是想辦法找出同一種材料的不同呈現方式 (外在的構型、彼此建構的方式...... )

在本質上就是完全相反方向的出發點
所以說工設有沒有辦法像材料科學一樣建立出自己一套理論
就和社會科學相較於理工學院來說是不是一種「科學」
就是一個沒有必要去爭論的點:

  就是因為人(設計者/研究者)的不同才能創作出不同的結果(設計/研究)  

那既然這樣還需不需要建立屬於他們自己的一套理論,當然需要
有了經驗和技術的傳承(?),才有辦法在創作,或整個創新出,一種新的表現方式

keyword: #支撐結構 #crystallize #水平與垂直 #膠的厚度也可以是作品的一部分啊


產品設計,如果只是想跳脫現有家電用品的冰冷感
冰冷感的原因當然很大一部分和當初發明出這項物品的人有關啦
但是不論外型再華麗再「溫暖」,都不能忘記這樣物品當初被設計出來的目的性
要兼具實用性和設計感真的很難,而且再創作式的設計也很難跳脫該物品原有的構型
老實說有幾個「產品」我當下看到的想法是
 裡面的零件要怎麼樣組裝才有辦法擠進這樣的外觀底下啊
 換了一種材料後,少了輕便性就算了,這種材料的機械性質會使得這個工具失去它的功能啊 (大驚)
朋友的結論是,所以應用力學上的基本觀念對於工業「設計」來說很重要
(友人的OS:流線型不能只是很有設計感,還要符合流體力學啊)


當代美術館的《雙城記》也是一種兩種有共同點卻又彼此獨立發展的type在做對比的感覺
陸先銘和郭維國 (酷耶,新注音居然會自動選字!) 藝術家本身就是獨立存在感很強的...... 事物
不同的style沒有誰優誰劣,每個觀賞者都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和接受度
陸先銘的作品有很多鋼筋水泥等工業化的「冰冷材料」
在畫面中的存在感很強烈,或者說整個畫面的結構就是由這些建材所建構出來的
顏色很深很重卻又有強勁的(?) 層次感;雖然明亮的部分很少,
卻也相對凸顯出不論環境再怎麼險惡,我們的心裡都還是可以留下一把希望的火炬 (這完全是我個人的解讀)
郭維國的作品是會在內心有很大的衝擊感 ,戲劇張力很強QQ
說穿了是我個人無法承受這種紫色調的很寫實的超現實感 '_>`


---------------------------------------------


回到自己本身
最近很急著要找出自己未來的藍圖
靈感當然需要一點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運,但我想一直從不同的角度切入
或許無形中心裡的答案就會成形,然後什麼時候看到答案也不會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今天有比較釐清「我想要做什麼」一點

 我想當一個可以幫助別人完成對方夢想的角色

 我想要當一個為這個社會有點貢獻的人:改善並提升現在的生活品質

  不是改變極端情況下的環境到平均水平,

  而是從生活周遭做起、把現代生活的水平整個往上提高一個層次 


然後

 我會、我可以用一些聽起來很專業的術語(?) 和不同領域的人溝通

 我應該要掌握住這項優勢再去找適合我的position



p.s. 還有一點很有趣的是
原來我真的在創作之前都會先想好我想呈現出來的故事
雖然我常常會因為表現不出來自己想要的感覺而很懊惱,呵呵




工作量守恆定律

[深夜murmuring] [覺得自己沒有放空狀態只會越想越多]
昨天 (正確來講應該是前天) 聽到「#工作量守恆定律」這個有趣的詞(hashtag!)
總量上好像真的,該做的事就是這麼多。
\
「你沒做的別人都幫你做了!」(OS: 我覺得我都可以聽到主講者吶喊的聲音了)
\
同樣的工作,確實不同人來做真的在速度上來看會有差
(e.g. 我剪完一個字別人可以剪好三個,剛好湊成一組QQ)
但如果因為這樣就直接少一名戰力(再一次「你沒做的別人都幫你做了!」)
不論那個人在神強也會做到很崩潰,這就是 **比較利益** 告訴我們的道理。
\
\
我覺得二十歲開始自己真的超像大磁鐵都會 **一瞬間** 多出很多事要做耶
這已經超乎我想要多做一點做到好的概念了,
是本質上總量的增加,我自己再給自己加個一成做到好,這樣
如果說這樣可以換到NON-STOP的一路好運的話,那就繼續加油吧
只是
我現在很糾結我是不是應該都先把自己行程排滿一點,
老天爺也不會發現我有一段什麼事都沒有的耍廢小假期,就突然丟工作給我了
不過這樣又會怕已經有點小忙,然後變成爆炸忙的窘境
\
結論就是
1. 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我相信整個系統當中的總工作量是有一定值的
2. 但還有熱力學第二定律,只要外加能量就可以降低亂度
 →如果出現一個可以handle大小事的人(外加能量),平均每人的工作量(亂度)就可以減少;相反的這個人的loading就會更重 (想要亂度降更低就需要更多外加能量的概念)
3. 重點:上述兩個定律完全無法解釋,為什麼我會不停遇到被捲進不同獨立系統中的問題啊,這些系統真的是彼此獨立的嗎?!?!?!